关闭微信号码
微信号:
草草堂受试者招募的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以上二维码 或 手工输入以上微信号加我
一定要告诉我【从苏鑫试药员招聘看到的】否则拒绝
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西安试药员招聘 -> “印人之家”的西安临床试验篆刻情缘
“印人之家”的西安临床试验篆刻情缘
【应聘提醒】 凡是以任何理由向求职者收取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各种费用的信息均有欺诈嫌疑,请保持警惕!建议多家咨询对比,寻找有通过身份证+执照验证的招聘信息。
独家广告赞助商
会员级别: 免费会员(到期时间:终身)
置顶情况: 未置顶
公司名称: 早草堂受试者招募
认证情况:

未上传身份证+营业执照

未通过身份证+营业执照认证

应聘电话:
15563444888 草草堂受试者招募 [查看发帖记录]
打电话给我时,请一定说明在  西安试药员招聘  看到的,谢谢!
联系微信: zaocaotang
  • 只要会打字,动动鼠标、传点图,就能在1分钟内拥有自己独立的试药员招聘站(PC+手机版)点击右侧立即入驻 →
点击注册图片

  看沧州

  “印人之家”的篆刻情缘

  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取得成就已属不易,而一家人同时在某个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更是难能可贵。沧州市沧海印社著名篆刻家李泽成技艺精湛、才华出众,以功力深、作品精、艺术水平高在同道中早已是声名远扬,而他的妻子陈秀玲和儿子李宝棠、儿媳马静同样在篆刻艺术上有所建树,一家人三个中国书协会员、一个河北书协会员。

  一身韧劲搞篆刻

  李泽成是河北省沧县纸房头乡大白洋桥村人。或许是受中医家庭的影响,儿时他就发现家里药橱、药单上工整的楷体字,牌匾上的木刻,还有哥哥的小人书等,使他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小学三年级时,他拿起刀子剜剜刻刻,逐渐地喜欢上了篆刻。

  搞篆刻没有工具,他就用锯条、缝衣针自制;没有材料,橡皮、塑料板、砖块等就成了印材。后来,他用马蹄刀“剜”了一个长2厘米、宽3毫米的手戳,从而成为他一生以来篆刻印作的“处女作”。找来蓝印泥,蘸上一摁,上面的字竟是反的,这次“玩弄”竟激发了李泽成学习刻印的浓厚兴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

  渐渐地,邻居亲友们知道了他会“刻戳”的事,纷纷前来“索宝”。高中毕业时,为学校几十名同学赠刻姓名印以作纪念,在周围已小有名气。

  1978年冬天,李泽成入伍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凭着自己的艺术功底,布置连部活动室、画连队大门口屏风壁画、写大字标语、刻子弹头印等,赢得了战友们的好评。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汉印文字征》字典,从此对篆书有了认识,并尝试着以木代石或用滑石练刻,竟未感到落寞难捱,自甘其乐。

  工作之余,李泽成既不会老乡,也不闲聊打牌搞应酬,而是专心持刀篆刻,第一方印“自学成才”很快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后来,《人民铁道报》还把他的篆刻作品作为专栏题头印。

  1983年秋天,李泽成到北京出差,顺便去了一趟琉璃厂荣宝斋,真是大开眼界。于是,他买了名家字帖、印谱、篆刻刀和工具书,背回几十斤印石材料,开始做起“金石梦”。自此,他更是勤奋创作,悉心摹刻,佳作迭出。

  对于第一次获奖,李泽成记忆犹新。

  辽宁一个战友从老家给他背回一大块滑石,李泽成锯开后创作了两组印:一组是《百寿图》,由100个八分见方的寿字组成的大寿字,每个寿字自成一体,真草隶篆皆全,字形或方或圆,章法或疏或密,颜色或朱或白,给人以巧妙、安适之感;另一组是《林海集锦》,主题为赞颂大兴安岭,23枚印章均以林海为题,如林海雪原、林海飞龙、林海鸿雁、林海新城、林海沸腾、林海书画情等,构思精苦、变化多端。两组篆刻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每枚印章内章法安排离合恰当,疏密得体、朱白相间、节奏强烈。细看则见刀工熟练,作者是成竹在胸,直刀向石,一气呵成,显示了李泽成创作的激情和较厚的功底。

  这两组印在大兴安岭职工美术书画展中,一组获一等奖,一组获三等奖。首次“出征”就有如此收获,自然让他欣慰不已。

  方寸之间有乾坤

  临摹习书,握刀刻印,这是李泽成最快乐的时候。尽管操刀向石不似舞枪弄棒,但这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那其中又蕴涵着无比的艰辛,也更能见其艺术之悟性。

  “我生沧州土,十八征入伍,学印八年载,思念故乡情。”1985年6月,一封入社申请信和一方“泥土之情”印作寄给韩焕峰社长,从此李泽成敲开了沧海印社的大门。印社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更加有利于他提高篆刻技艺。

  技艺的获得,必须有识见做根基,李泽成在节衣缩食读到《篆刻学》、《古玺汇编》、《中国书法大字典》等工具书和《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后,更坚信了这一点。

  他平时留意各种参考资料,剪辑书印作品7000余方(幅),其他资料数十卷,还先后参加了《上海青年报》首批函授班,河南书法函授班、大专班及研修生班,获益匪浅。

  篆刻技法贵在胆大心细和妙悟,有悟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变,有变才会出新意,有新意才可能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有风格的篆刻作品才能充分体现篆刻艺术的生命价值。

  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磨练,李泽成逐步形成了白文印厚实凝重、雍容古朴,朱文印洒脱清新、刚柔并济的印风,制印静中有动、正中见奇,平淡中有巧思。

  著名印学家、西泠印社资深社员、教授林乾良老先生称赞为:“印风清雅静秀,朱文如春花之妍,白文若寒山之雪。”他在文字刻印方面,上追秦汉(时期),饱阅明清(朝代),后近陈(巨来)风,使他所刻文字之印字体多样,或浑厚有力,或清秀挺拔,或古朴深沉,或妙趣横生。尤其是他的圆朱文印,突出精细、动感、秀纤的圆朱文风格,冯宝麟先生评为:“创作中大量弧线的运用,既增加了印面的装饰性,又凸显了作者的个性化追求;对古文字的‘圆朱化’处理和大胆利用,既拓宽了这一风格取材的疆域,也打破了圆朱文印沿续已久的端庄、平实,创出了生动活泼、自由空灵的新意趣。”

  《李泽成篆刻印存》是他早期自制的一本篆刻小集,朱文印以细文为主,也最得心应手。如“沧海印社”一印,以清和细腻为尚,字法服从章法布白,但不失小篆之典雅精工,大篆之屈伸自然。

  虽然行伍出身,却是心细如婵娟般的精巧缜密,青云吐月,朗爽宜人。如“张观儒印”“玩鸥”等印,或静中有动,平中求奇,或密中留疏,对比呼应,匠心独运。

  近两年,他爱上了鸟虫篆印,并创作了部分作品,如“长乐”、“三阳开泰”、“康乐”、“上善若水”等。大多是为友人或收藏者所作,作为传统印章中的一朵奇葩,鸟虫篆印的表现形式极富装饰性与趣味性,故倍受青睐。鸟虫篆印就是篆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鸟虫篆印或富丽精工,或清新灵秀,或光怪陆离,或栩栩如生,将艺术化的动物形象或含蓄、或突出地置于小小的印面中,在篆刻这样一门汉文字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出鲜明的美术趣味,使我们在欣赏时感受到有别于一般文字印章的别样的艺术情趣。

  如今,李泽成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沧海印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澳门印社社员,沧州市政协委员,沧州市第四、五、六、七届文代会代表、委员。

  2011年10月28日,经西泠印社理事会通过,他又被以金石学蜚声中外、号称“天下第一名社”的杭州西泠印社吸收为正式会员。成为我省篆刻界仅有的3位西泠印社社员之一。

  其作品先后在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篆刻)获全国奖,首届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银奖,篆刻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三晋杯”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奖赛,“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职工美术书法展,当代书坛名家系列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中央电视台2003、2005、2007年书画展;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果欣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西泠印社第六、七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刻字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六、七届刻字艺术展,第八、十、十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展。

  其作品远赴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展出,入编百余部辞书专集,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解放军报》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千余方(幅);出版《李泽成印选》、李泽成组刻《心经》《李泽成印集》《李泽成鸟虫篆百印集》撰有《篆刻章法十六谈》《印章边款艺术》《楚书风格初探》《当代篆刻社团组织发展和运作中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其硬笔书法篆书入编《常用字六体钢笔字贴》《中国硬笔书法八体字典》等工具书。作品同时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篆刻艺术馆、西泠印社博物馆等多家艺术馆收藏。

  合家游走方寸间

  45岁开始学习一门手艺,“开始”就是一道门槛,坚持学习仅几年就成为“好手”,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了。

  李泽成的妻子陈秀玲前些年一直随军,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后来,儿子外出求学后,她便有了空闲时间。先是打打麻将,可常常是腰酸腿疼。2005年,沧海印社搞社庆时,她去看展览时发现有一个70多岁的社员,这对她触动很大。

  时过不久,篆刻界几位同道小聚,李泽成带她同往,听说她的情况后友人建议她拿出点儿时间搞搞篆刻,也能排遣闲余时间。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回家后她马上向丈夫求教篆刻艺术。最初,她对篆刻略知一二,但对如何使用刻刀、印石等篆刻工具等一窍不通。于是,丈夫和《篆刻字典》、《印典》四部、《说文解字》、《历代篆刻经典技法》等专业书籍成了她的老师。

  在篆刻的学习过程中,临摹是最基础也是最漫长的阶段。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每方习作都要极为精准,力求再现原作。一块石料磨了又刻,刻了又磨,有时需要反复临摹数十遍,才能达到要求,其中的枯燥是难以想象的,而外表柔弱的陈秀玲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坚持了下来。

  几年来,她不知用去了多少石料,多少刻刀,而纤细的双手被刻刀割伤过多少次她也记不清了,但她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刀法。

  一日复一日的钻研,在丈夫的耳提面命下,加之勤奋笃学,陈秀玲的篆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进步,“李白杯”全国书画印大赛银奖、第三届当代中国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金奖、“金鼎杯”全国书法美术大展赛书法类金奖,“河北省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二等奖、河北省第七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入展,西泠印社“百年西泠·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展入展、“百年西泠·金石华章”大型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八届篆刻评展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入展、“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作品入编30余部辞书专集,并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

  陈秀玲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沧海印社社员,沧州市第六届文代会代表。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泽成的儿子李宝棠对篆刻的悟性和灵性也极佳。早在“抓生”时,小宝棠面对桌上的水果、小汽车、玩具等熟视无睹,上前先拿起离他很远的石头,接着抓过毛笔。由于受父亲影响,上学后,宝棠更是对漫画、篆刻等表现得异常热爱。

  后来,李宝棠用胶泥刻的十二属相肖形印因造型独特尤其得到父亲的夸奖。

  为了更好地研究书法篆刻,李宝棠对古文做了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必须通晓具有个性特点的古文才能创作出涵义深刻的篆刻作品。兴趣爱好广泛的宝棠,古文学、琴棋书画提高了他篆刻艺术作品的升华。

  在效仿前人的基础上,李宝棠还在父亲的指点下,汲取众家之长,大胆设计创新。在刀法的运用上,时而猛厉雄健,时而秀丽清新,时而质朴凝重,时而刚劲细腻。作品章法自然,凝练灵动,疏密得当,虚实相生,笔法舒展,从不刻意造作。

  有行家评价说,“其用刀沉稳流畅,冲切并举;用字俱从典籍中来,而又作适当‘印化’”,“其章法深得完白山人‘计白当黑’之趣,布局常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法,大开大合,生动自然。其印面目繁多,呈现雄浑舒展的艺术特色。”

  基于此,李宝棠的作品荣获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入展全国第六届刻字艺术展、首届“西峡颂”全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百年西泠·金石华章”大型国际篆刻选拔赛暨西泠印社八届篆刻评展,获得河北省“高远杯”书法大展赛三等奖、沧州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沧州市两千年展望新世纪书画大赛三等奖,入展中国首届独生子女书画展。书画诗文作品发表于《沧州晚报》、《少儿美术报》、《人民日报》、《全国最好看的“新概念作文”》珍藏版(上下集)等,其作品入编30余部辞书专集。

  李宝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海印社社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会员。沧州市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儿媳马静美术科班出身,喜书画刻印,已是小有所成,出手不凡,日趋精进。篆刻作品入展“河北省第二届群众书法大展”,“河北省第九届妇女书法展”;在“沧州市第二届妇女书法展”中获优秀作品奖;入展“群英荟萃·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2015一2019)国际千人千印大展”,原石被“万印楼”永久陈列收藏。作品入编日本日中艺苑出版的《中国沧海印社作品选》《中国篆刻家李泽成画册——印人一家》在全世界电子版发行,“印人一家”篆刻作品应邀在日本和全球巡展。发表于《河北经济日报》、《沧州晚报》等报刊杂志。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女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女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海印社社员、清风市集创始人、沧州市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孙女李若然、孙子李照玺受家庭影响,三四岁开始动刀刻印。孙女若然篆刻作品入展沧海印社35周年“金石书画作品展”,庆祝建党100周年“颂党恩·报国情”篆刻命题篆刻展,在沧州市实验小学第四届博雅节“个人博雅秀”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21年受山东潍坊陈介祺研究会特邀参加“百年印证”——万印楼当代篆刻艺术大展暨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发表于《沧州日报》,入编日本“日中艺苑”在全球出版发行的《印人一家》。

  李照玺,乳名小石头,乳齿之年,因岁小,家中本未教其篆刻,然幼驹不及走,眼中却有远方,雏羽不及飞,心系九西安临床试验霄之上,举家制印,取刀琢石是其本能矣,索性授之,天真童趣,未脱稚气,尚可一观,又因全家共襄之举,为不使其离群,故由爷爷辅导,完成印作,以励之。

  2007年7月上旬,李泽成一家同时参加“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篆刻海选活动,成为赛场上的一大亮点,被人们誉为“印人一家”。最后,经过3天紧张激烈的角逐,李泽成在杭州西泠印社总决赛时位列第22名,获得优秀奖。

  后来,西泠印社85岁执行社长刘江老先生特题赠墨宝“印人一家”,以作鼓励。

  金石缘于一家亲

  打磨印章的过程就是磨砺心志的过程。浮躁、烦恼,在运转的刻刀和篆笔中会消磨殆尽,心智也在感悟中超越,传统文化更是在刻刀下传承。尽管李泽成在印道同仁圈内名声很响,但他却是个甘于寂寞的人。

  2001年11月,李泽成从黄骅市武装部副部长的位置上主动要求退下来后,静下心来研究篆刻,忘我地进入了印石世界。

  身为沧海印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李泽成可谓公务繁忙,社庆、通联、策划、邮寄社刊、接待外地名家及社员、艺术交流、组织活动……虽然没有报酬,他依然乐此不疲。

  2005年9月上旬,李泽成赴山东临沂参加“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和“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领奖活动,眼见一年一度的“书圣文化节”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拉动搭起了舞台,想想沧州书刻界被戏说的“两个铺”(一是“木匠铺”,在以张之为领军人物的带动下,在全国刻字艺术界独占鳌头,排行首榜;二是“石匠铺”,以韩焕峰为首的篆刻群体,不仅影响着全国,而且冲出国门,已经走向世界和港澳台),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回到沧州后,他提笔给时任市委书记郭华写信,恳切地提出希望市领导能在沧州文化艺术上多做文章,也希望文化艺术成为带动沧州经济发展的更好铺垫与一种人文的、全新的气象。

  很快,郭华书记亲笔回复:你从“书圣文化节”受到启发,提出的设想很有意义;你关心沧州发展的一片诚心,使我深为感动!同年,李泽成被中共沧州市委评为“第五届狮城文艺振兴奖”。

  2006年,市里在沧县捷地镇兴建大运河碑廊,市文联副主席张之找到李泽成,希望他能帮忙把碑林130多块石碑碑文拓片。

  领命后,他每天骑着自己的小摩托往返于开发区工地,或蹲或站,手拿工具,机器般点击个不停。半年下来,人瘦了也黑了。

  2007年11月中旬,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副局长孙向东的一封来信,欲求一方“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印章。当即,韩焕峰推荐了擅长刻工稳印的副社长李泽成担此重任。

  满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李泽成专门购得一块上佳巴林石,根据印石形式(长方形),几易设计印稿,最后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10个字用四三三式定稿。

  他精心将印文用圆朱文刻完后,又用隶书刻了24字边款:“为毛主席纪念堂治珍藏书画印,丁亥冬月沧州李泽成刊记。”然后,又用乌金拓就,使这方收藏印印款相互辉映,可谓尽善尽美。

  印石寄到北京后,孙副局长非常满意和高兴,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并发来大红烫金收藏证书,对李泽成的篆刻技艺给予高度赞扬。

  2008年为宣传北京奥运会,为奥运加油、为中国加油、为中华健儿加油,见证中华百年奥运梦想,弘扬健儿美名,大力宣扬“中国印”,印社决定组织“治中国印·扬冠军名”活动,李泽成同社长韩焕峰一起跑报社、找体育局联系,得到了沧州日报社、沧州市体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印社8人共治60方奥运冠军印,收到很好的成效。

  应央视“鉴宝”栏目之邀,李泽成又陪同韩焕峰社长一行四人,携带“中国奥运冠军印”走进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专家对奥运冠军印的创意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批印的意义深远,黄金有价,情意无价……”最后专家鉴定团给予99万元的参考价。

  主持人罗晰月最后说:“沧州沧海印社的印人们这种激情爱国奉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称颂。”

  李泽成说,篆刻本身就是一门与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文字是抽象的,篆刻可以把它变成可触摸的具体事物,甚至是立体的,动态的。

  鉴于此,他们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从原料材质的挑选,所刻内容的布局,阴、阳文的选定,甚至每一刀下去的印痕深浅都要事先预设妥当。艺术效果、字法、字形、章法、空间、刀法等,更是一家人探讨的话题。这一切就为了四个字:精益求精。

  一次,李泽成刻了一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闲章,结果竟将“后事”写成了“后世”。等他刻完后才发现错了。因一个字毁了整个章太可惜了,儿子李宝棠见状连说“没事儿”,并帮父亲写了一个边款:“古为鉴,史为镜,所以研于史者,为明今也,古之前事得以存于今,非止为今一事而矣,是为此意,故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也。”至此,这枚印章又赋予了新含义。

  自从全员迷上篆刻,每逢创作,一家人总是在选词上费番脑筋,老李琢磨,儿子上网查,媳妇书上找,找出自认为不错的语句,就在一起切磋。想在篆刻方面搞出点儿名堂的一家人,每天的话题最多的仍然是刻印,陈秀玲呢,更是“见到石头就走不动了”(李泽成语)。

  2008年,李泽成一家被《沧州晚报》评为“我家文化生活榜样奖”;他多次被沧州市文联评为文艺先进个人;2018年被河北省文联评为 “最美党员文艺工作者”。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苏鑫试药员招聘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