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商在销售增速方面有所改善。
大数据公司合并集团最新发布的《 2013-2016中国医药电商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从去……
医药电商在销售增速方面有所改善。
大数据公司合并集团最新发布的《 2013-2016年中国医药电商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从去年7月至今年6月,医药电商的指数为152,增长增长12。
5%,但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2。
5个平均值。
对比医苏州试药员药电商尚欠火候的表现,实际上整个药品零售市场更像是早已步入深秋。
相关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国内药品终端市场排名仅约7.。
3%。
广东一位医药生物研究人员指出,由于人口红利,医保扩容等支撑高增长因素的消失,且大量医药零售业议价能力和利润率偏低,药品市场两个数增长的时代或已结束。
而对于仅占整个医药销售收入比重3%的电商渠道是去是留,从业者的心态又愈发纠结。
是否坚守
总体看,目前医药电商普遍为盈利难而烦恼,但多家企业通过业务调整保持增长。
“今年以来,医药B2C政策出现变化,公司对B2C业务进行调整,减少对第三方平台的扩展;并重点加强自营官网,微商城,掌上药房APP投入和建设。
通过充分发挥全平台综合优势,B2C业务将得到良性持续发展。
”
康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如是表示。
记者观察其近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电商零售业务营业收入每年增长。
31%。
。
还有部分企业的电商业务有止损盈利潜力。
九州通发布的2016年中报显示,所属北京好药师大药房B2C电子商务业务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网上药店销售4。
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
99%,实现净利润479。
04万元。
除好药师外,从2016年年半年报看,仁和药业的药房网,太安堂所属的康爱多,康恩贝投资的眼科医药电商可得网也纷纷交出了盈利成绩单。
其中,太安堂属于以康爱多为核心的医药电商零售实现收入6。
41亿,每年增长103。
52%,净利润721万元。
上半年仁和药房网营业收入1。
92亿元,营业利润63万元,净利润104万元。
“然而,少数公司的盈利还不能说明行业拐点已经到来。”
实际上,多余的网店业务至今没有多余的严重缺点。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
例如,叮当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6430万元,净限额318万元。
因此,对于医药电商的发展前景,一直以来一直都有两方面的声音相互交织。
一些持谨慎态度的保守者认为,“医药不适合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在其看来,在消费领域,医药属于补充消费,另外,消费者购买药物的习惯更倾向于于线下实体店。
同时,药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售卖,流通方面被严格管控,以及药品配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药品若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分解等难题,成为阻碍医药电商进一步发展的枷锁。
支持者则认为医药电商是发展趋势,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并翘曲整个市场的变革。“现在是起步阶段,类似制药领域的研发和支出阶段,甚至前期盈利有限,但考验的是企业在生态中的价值如何,看的是未来的盈利空间。
”有从事医药零售业务的企业人士认为,能坚持下来的企业一定能盈利。
“做医药电商不易,但阵地还是需要坚守。
”京东到家健康业务部总经理邵清同样认为,”市场依然存在,就看怎么实现政策,营收与竞争三者的协调。
”
采访中,涉入医药电商领域专家指出,“医药电商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现在很难说其中模式好一点不好,或者说某些企业好某种企业不好,毕竟才刚开始起跑,已经逐步形成规模,未来市场的潜力很大,但过程一定是曲折的,现在大家都在实践探索中沉淀,为未来大发展可能良好的基础。
”
创新及专业性渐强
商务部6月发布的《 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同期国内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为16613亿元;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商务部直报系统医药电商销售总额达476亿。
照此计算,医药电商销售占比在整体医药商品销售规模中不足3%。
“ 2016年医药电商评级指标2013-2015年增速明显有所改善,首先是受到监管体系不完善,药品质量没有保障导致消费者信心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
”数据数据科学部总监杜晓梦近期公开表示。”
但值得一提的是,从销售品类上看,医疗保健品类在医药电商销售商品中的共有在本年度上升至82。
8%,以皮肤,肠胃和眼科病等慢性疾病药为购买重点,非医疗作用的养生保健类支出下降明显。
初步方面分析认为,医药电商逐渐超越以非医药品类带动销售的结构,专业性逐渐增强。
而渠道和品种控制也是部分电商盈利水平好转的初步。
好药师方面的经验是,“在精准流量渠道扩展和品种毛利控制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推进;在满足国内C端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了跨境电商业务。
”
“需要模式创新。
”邵清补充建议道,目前需要突破监管方的担心,按照行业的发展规律,满足所有人的诉求。
在他看来,有三个创新模式值得探索:一是目前主要关注的O2O,二是在药店端的慢病管理,再者是智能硬件的提升。
这些可以满足药店,消费者与监管方的诉求,值得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