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付保军绘画
水井,一道消失的风景!当人们顺手拧开家里的水龙头、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时候,“水井”这个已被历史尘封的名词,在开封人的记忆里显然是越来越遥远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自来水尚未普及,人们普遍饮用井水,但因开封地势低,多盐碱,井水大多味道苦涩。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有泉水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五千七百年。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1.35米,边长为2米。由此推断,原始形态的井的出现,还要早得多。根据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层岩性结构,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井型。中国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0-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这种井只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当然,随着钻井技术的提高,现代开封还有为数不少的地热井,井深达1300米,如果使用得当,地热井的寿命可达二十至二十五年。
曾经在开封城为数不多的甜水井中,位于午朝门东侧的那眼大井,水味甘甜清冽,虽然每天打水之人络绎不绝,但因泉水旺,水面始终离井口一二米。秀水胡同,该街中间转弯处,有一眼甜水井与秀水胡同名字相符。最具特色的水井要数《如梦录》记载的两眼水井,其一在仁和门,即曹门外吊桥下,此井水最适宜煮豌豆馅。另一眼在大梁门外大街正西路南,此井水大概含有某种矿物质,最适宜处理金银首饰,所以全城的金银铺都来此井取水用。在古井中能够体现北宋都市水井风貌的,当数三眼井街的古三眼井。上世纪六十年代,市博物馆举办的市文物胜迹图片展中,该井就被称为“相传为宋代古井”加以介绍。该古井于一九七八年因修路埋于地下,老街坊们尚能清楚指出其位置。据该街老人们讲,该井井筒曾接过,接井筒是开封民众向黄河水患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经验。现繁塔院外,清康熙“创复二程书院碑记”石碑东侧原有一古井,相传为玉泉古井。明人著《如梦录·关厢记第七》记载:塔(繁塔)后,朝北,有玉泉书院……塔后有井一眼,水极甘洁,名玉泉,故古院以玉泉为名。该井俗称“繁塔老井”,据附近居民讲,该井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圈入居民院内。铁塔公园原有古井一眼。熊伯履、井鸿钧合著的《开封文胜迹志》(1958年版)记载:亭(指原接引佛铜像八角佛亭)前有一井口,水味甘甜,俗称铁塔老井。解放后,亭和井均圈入开封河南大学,现已划归铁塔公园范围。河大附中大门南侧小胡同,原名“井胡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记载,该胡同中间路北有一古井。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井水味极甜,此井是开封有名的老井之一。
老井沿街的老井。在禹王台区民享街和民有街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叫老井沿街。该街长近350米,宽3米至4米。老井,又称老公公井。清代《祥符县志》载,老公公井,在旧县南薰门外,廖太监置铅井底,去碱卤,故水较它井倍甘,今淤。古代称太监为公公,所以老井称老公公井。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封成立了水业公会,其会员还捐资修过一次老井,立过石碑。据了解,过去老井的水比附近其他井的水都好,周围群众都爱吃此井的水。这个井的水烧开后无垢,夏天冷饮,治拉肚子。开封酒厂原在老井附近仅100米,用井水做曲酿酒,酒香味正。城里老五美酱菜店用此井的水腌菜,色鲜不腐烂,好吃。在老公公井停用以前,城内的住户若指明要老公公井的水,还要加倍付水钱。其实,老井的水好,主要是该井打得好。井口大,直径有3米多,深有10多米。一九五八年后,附近的工厂多了,老井的水就浅了。一九六一年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市区的机关、学校、居民才逐渐用了了经过过滤消毒、符合卫生要求的自来水。这眼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井,一九七五年因普遍使用自来水而停用,井口用水泥板覆盖,路旁原有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立的文物保护的碑石,供人们凭吊怀念。
马年岁末,从三里堡南街进入民享街,这里到处是拆迁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在民享街的南头是陇海铁路线,过了铁路还有一条街叫民生街,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主持豫政时,在此建立的贫民村---民生村而来。在民享街往西还有一条街是公园门街,亦是冯玉祥主持豫时建设的开封市公园,公园的大门应该就在这里。而老井沿街的西段已拆迁,东段靠近民有街还余一栋挺有规模的楼房。这里有两条叉路,往南往东的路被建筑垃圾堵死了,往北往东的路还能走。老井沿街的老井就在这附近,已被瓦砾覆盖,路边文物保护的碑石已不见踪影。往北往东进入民有街,那里有一座教堂,新建筑高高的尖顶上有十字架。这原来是一座意大利的教堂,除了临街的新建筑外,里面还有两栋旧时的西式建筑,建筑物已衰败,北面的是三层楼房,屋顶朝南一面有三个老虎窗;南面是平房,应该是那时候的礼拜堂。史载,天主教开封教区主顾传教修女会,由当时任教区主教谭维新(意大利籍·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主持下所设立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经梵蒂冈罗马教廷传信部予以批准。是天主教开封教区唯一的一座修女会,在创办之初为便于管理,教区主教委托当时在开封设有修会的美国山林圣玛利主顾会修女负责代管,由美籍修女盖夏主持会务。主顾传教修女会在开封总会的会址,系由教区提供其所购置的位于原南关区官坊西街南头的房地产中,划出10亩左右地皮,先后建立起圣堂一座,修女住宿楼一座,养病楼一座,美籍修女饭厅、厨房,中国修女饭厅、厨房,洗衣房、传达室及花房等约1200平方米。有围墙相隔,种有松柏、荣花树多株,冬青及木楼交错于走道两侧颇为幽静。此全部房屋于一九五八年借与市耐火材料厂为厂址,后为市工业电炉厂租用,现为盖夏老年公寓。盖夏姆姆,中文名陆静宜。盖夏曾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借助教会的实力,在开封的双龙巷创建了静宜女中,并在原来的南关区建立有静宜女中分校。从百度地图上看,这个主顾传教修女会,标示却为“主题修女圣母堂”。现在的禹王台区还有官坊东街,那么民有街就是原来的官坊西街了。从民享街、民有街、民生村或后来衍生出来的民生街等名称看,这是冯玉祥主持豫政期间,忠实执行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一个具体表现。
卖水车,付保军绘画
今天的双井街、过去的双井胡同,得名缘起于该街中部路南、今糖果厂后院附近。原来这里有一座龙王庙,庙左和庙右各有一眼井,故名双井。庙不知毁于何时。据当地一些老年人讲,后来建在这里的是一座土地庙,两眼井在庙后,一眼是可饮用的甜水井,一眼是苦水井。引人注意的是这座土地庙,不像一般庙宇那样坐北向南,而是坐南向北,故前边说两眼井在庙后,实际上指的是庙南。现在这座土地庙也早不见了。双井街东起南聚奎巷中部,全长近200米,街宽5米许,接近西口处北通联合街。过联合街向西一小段路变窄,宽不及3米,南接北刘府胡同北口。双井街(胡同)为纯居民区,路北一侧至今还有几个门楼虽然已经破旧,但基本可以看出房舍院落全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四合院式的上好建筑。特别是18号院保存得较好,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电影《好汉马龙》和《大河奔流》都曾在这里拍摄外景。该街中部偏东,今21号院东邻向北有一条小胡同,宽不足1米,是过去那种典型的三尺小巷。走到尽头,向西有两个居民院(22号及23号院)因只能一人行走,故附近群众都叫它一人胡同。据说一人胡同过去通东棚板街,现已被居民院堵截,只是一个单口巷了。
水车胡同位于市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北起延寿寺街中部,与龙虎街南口相对;南止东棚板街,稍偏与联合街北口对应。街中间路东一口,为辘轳湾街。全长约270米,北稍宽,南半部稍窄,街中间有个拐,拐处更窄,仅3米左右。正对辘轳湾街口路西,原有一座瘟神庙,现已无存。从那里向西是个深约50米的单口巷。街北头里面不远处有个向西南方向斜行的狭窄胡同,长近百米,宽度平均约两米,西口直通北门大街(北道门小学南侧),就在这个狭窄胡同,临近西口不远处原有一口大甜水井,井口约3米左右,砖圈、砖井台,井口中间用两根硬木十字架撑着,可同时供四五人向上提水。此井不仅水旺,而且水质甘冽,有专人管理收钱。据有关资料记载,因该街中部路西有一口甜水井,附近居民多以木桶水车推送卖井水为生,清光绪年间得名水车胡同,沿用至今。估计指的就是这口水井了。其实是哪口井并不青岛临床试验重要,重要的是推水卖水的水车。旧时的开封没有自来水,人民生活饮用水全靠推水卖水的水车。那时的水车是一种小红车式的独轮高架车。车身中间有一木框架,把车分为左右两侧,而车轮的上半部就夹在这木框架之中,两侧低处,各装一个木制长圆水箱,水箱下部有圆形出水口,装水时用“布塞”塞紧,到了买水的人家,放下车子,拔掉布塞,让水流入另备的水桶里,然后送进人家家里就算完成了。这样的水车,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这以后才有了用架子车大铁桶送水的。由于水事关民生,家家户户都离不了,开封拥有一支庞大的送水工人队伍,他们组织有水业公会,谁推哪口井的水,谁送哪家的水,都有一定的规矩,可不是胡乱来的。日伪统治开封时期,曾发生一次推水工人罢工的事儿,最后连日本人也不得不屈服让步。事情是这样的:日伪时期捐税重,物价高,水价却很低,每车水钱还买不到半斤杂面。当时开封有1000多名推水工人,他们靠推水养家糊口,本已十分困难,日伪当局却还要想方设法敲诈他们。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四五月间,伪政府又对推水工人专门制定了不准涨价、不准断水、不给钱不准要等五项规定,还把全市的推水工人集中在包府坑钉“五不准”牌。惹起群众的愤怒,大家高喊:不要钉子,不取消五项规定,没有水业公会的通知,我们决水推水!1000多名推水工人放下车子,全都走了。伪警察局恼羞成怒,把水业公会总负责人刘俊和北门水业分会的王茂修抓了起来,但是工人们拒不屈服,坚决不上工。日伪当局迫于吃水困难,最后只得取消了五项规定,释放了刘俊和王茂修,推水工人罢工取得了胜利。
铁泉海眼的传说及其它。在龙亭大殿的东侧有一个亭子,亭子周围有一圈护栏,护栏的中央有一眼井,名曰:铁泉海眼。根据民间的传说主要有:一是镇海之宝。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龙亭登基当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一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但有一年,百日无雨,天灾大旱,赤地千里,灾情奏折飞送东京城。宋太祖赵匡胤为此心急如焚,为了扶持大宋江山,拯救黎民百姓,东海龙王遵照上苍旨意,在北宋皇宫内用自己的一只眼睛化作大股涌泉,引入清水,灌溉良田,缓解了旱情。可到了第二年秋天,阴雨连绵,暴雨成灾,皇城内外一片汪洋,而这直通大海的涌泉海眼却越流越旺,怎么也堵不住。众位大臣束手无策,龙王又托梦给赵匡胤,须用皇帝滴血的铁水铸造千金铁柱,堵住泉眼才能堵住泉水。为了保住大宋江山,宋太祖立即下令铸造铁柱并滴血与铁水之中,用千金铁柱堵住了涌泉,所以人们就把这镇海之宝称为“铁泉海眼”。二是杨家将的聚将钟。传说焦赞、孟良盗回杨老令公的遗骨,并用令公忠魂铸成了杨家将的聚将钟。因聚将钟内有杨家父子的灵魂,时刻承担着保家卫国的神威,一旦敌寇入侵,聚将钟就会显灵,不敲自鸣,嗡嗡作响。三是皇宫宝鼎。因龙亭是六朝皇宫和明周王府的所在地,地下埋葬有数不尽的文物珍宝,洪水过后,很多老百姓都到此挖掘金银珠宝,细软小件宝物都被挖掘盗走,铁铸宝鼎体大量重,难以搬动,而且是鼎口朝下,埋与土中,地面仅露鼎的底部和四个鼎足,从形状上看很像是一口鼎口朝下,鼎足向上,倒埋在地下的铁鼎。因是皇宫遗物,价值连城,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为“皇宫宝鼎”。另外还有一说,龙亭公园原东围墙内侧有“侯嬴井”一眼,俗称“龙亭老井”。侯嬴,乃魏国大梁城夷门的守城官。冯玉祥主豫时出版的《开封新建设一览》记载:……并修流杯亭三间,清虚堂三间,信陵馆三间,前有侯嬴井一口,立石以志之……。
在开封城中东部,现存有两条胡同和一眼井。两条胡同是:南教经胡同和北教经胡同。一眼井是:犹太井。南教经胡同,西起北土街,东止草市街,东西贯穿,和宽阔的曹门大街平行。北教经胡同,西起南教经胡同中部向北,然后东拐至草市街。犹太井,则在南教经胡同西头北侧,东司门东南角,原第四人民医院院内。因为开封有很多老井,据不完全统计,开封老井历数有600眼之多,但最出名的井也就十几眼。因为这十几眼井不但水甜,而且影响力大。犹太井,因为深藏在犹太人居住区,相对来说在开封影响力较小。但是,犹太井在外影响力却不小,尤其在犹太人眼里可是眼名井。据说,前些年一些犹太人还专程拿着他们的导游册来我们开封寻找此井,并留下了许多影像。教经胡同,以居住着古犹太人后裔而闻名。北宋时,有犹太人到开封居住,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在此建挑筋教礼拜寺,因为按照犹太的风俗,为了纪念在和大力士角斗中扭伤了大腿的祖先,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故此开封民间称之为“挑筋教”,犹太人并不认为这称呼含有贬义,文史中广泛采用。后街绕寺而建,故称挑筋胡同,沿用至清代。冯玉祥主持豫政期间,觉得这个名字不雅改称教筋胡同,后曾改名为南大同胡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将两条东西走向平行的胡同分称,即南教经胡同和北教经胡同。南教经胡同仍然保留着胡同的外貌。
花井街上的花井。北太平街像是一个不规则的“井”字结构的区域,属于花井街历史风貌区。在这里如果从东向西俯视,东西走向的街道,南有北太平街,北有辇子街;南北走向的街道,东有花井街和卷棚庙街,西有东明街和无梁庙街。相传,宋代有一位马姓官员曾在花井街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府邸,并打下了一眼可供浇花用的水井。花井街在清光绪《祥符县志》中也有记载。宋朝马姓官员府后花园,有一口浇花井,后此处形成街道,以井名街。该街和北太平街东交口处还有一水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能使用。花井街历史风貌区,位于龙亭潘家湖东部,这里历史文化气息深厚,有道家的无梁庙,有孟子游梁祠,有佛家的尼姑庵宝珠寺,有近代民国时期河南省代省长张登云的北太平街故宅,柴火市北口还有民国时期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关百益的宅院和清末民初开封著名人士胡石青(通许胡汝霖)的府宅。还有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解放路北道门路段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现存教学办公楼一座,办公楼呈U型平面布局由主楼和东西配楼组成,主楼为歇山式屋面,配楼为庑殿式屋面,均砖瓦结构,木楼梯,灰瓦屋面,西式木门窗,清水砖墙,窗周有装饰线角,为中西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教学办公楼,属近代优秀建筑。按照《北宋开封府图》所处方位,花井街历史风貌区北太平街棚户区,应在皇宫东华门以北,马行街以西,皇城崇政殿、景福殿以东的位置。按照《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这里规划的是商业街区,有二期水系工程,即铁塔湖与龙亭湖之潘家湖相接,将花井街历史风貌区一分为二。
作者孙玉亮,网名汴人梅轩,作品原创。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苏鑫试药员招聘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