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微信号码
微信号:
草草堂受试者招募的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以上二维码 或 手工输入以上微信号加我
一定要告诉我【从苏鑫试药员招聘看到的】否则拒绝
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试药员招聘 -> 褚半农:(续) 亦谈广州试药员招聘《醒梦骈言》与吴方言
褚半农:(续) 亦谈广州试药员招聘《醒梦骈言》与吴方言
【应聘提醒】 凡是以任何理由向求职者收取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各种费用的信息均有欺诈嫌疑,请保持警惕!建议多家咨询对比,寻找有通过身份证+执照验证的招聘信息。
独家广告赞助商
会员级别: 免费会员(到期时间:终身)
置顶情况: 未置顶
公司名称: 早草堂受试者招募
认证情况:

未上传身份证+营业执照

未通过身份证+营业执照认证

应聘电话:
15563444888 草草堂受试者招募 [查看发帖记录]
打电话给我时,请一定说明在  广州试药员招聘  看到的,谢谢!
联系微信: zaocaotang
  • 只要会打字,动动鼠标、传点图,就能在1分钟内拥有自己独立的试药员招聘站(PC+手机版)点击右侧立即入驻 →
点击注册图片

  ——兼论蒲松龄不可能是该书作者(下)

  三、从排印本的径改看吴语词

  《醒梦骈言》现有三种版本,

  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醒梦骈言》,是依据首都图书馆藏稼史轩刊本影印的,它保存了小说的文字原貌。

  二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两种排印本,点校底本也是稼史轩刊本。

  中华版和燕山版在整理出版时,除了标点断句外,对文字有过增删补正。

  将两种排印本同影印本对照着看,能看出排印本中有许多处径改,其中十多处径改,径改掉的恰恰是吴语词和吴音字。

  因排印本在作文字改动后,未出校记,研究者必须要同影印本对照着看,才能发现其径改之处。现举几例:

  (1)弄熟子

  林妈妈便与他打了二张薄饼,又替他敲个火来,弄熟了递与他。(第2回中华版第22页,燕山版第35页)

  例1其中“弄熟了”,古籍版的原文是“弄熟子”,两个排印本都径改成“弄熟了”。

  “弄熟了”和“弄熟子”,意思完全相同,但“弄熟了”是普通话用法,

  而“弄熟子”却是道地的吴语词,其中“子”是吴语词的标志性词缀。

  “子”有时被写成“仔”。“子(仔)”在《明清吴语词典》中的基本释义是“<助>,表示完成,和‘了’相当”21。

  (2)落肉

  这病比前番的病大不同,前番不过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睡在床上,不见他少

  了半点儿肉。这番却弄得面黄肌瘦,病得一个人小了半个。(第3回,燕山版第62页)

  “少……肉”在古籍版中是“落……肉”。

  “落肉”,是指因生病、体弱等原因使体重减轻,至今仍是吴语中的常用词。

  如会对一个大病初起的人说:“落脱(掉)了一身肉”,因吴语词“落”的其中一个义项是“掉、丢掉、失去”。

  (3)着末名

  (兴儿)脚上那疖也已平愈,便自己去看榜。从第一名看到末名,不见有自己的名字。(第6回中华版第79页,燕山版第127页)

  在古籍版里,“末名”的原文却是“着末名”,中华版和燕山版中全被径改成“末名”。

  “着末名”在吴语中就是“最后一名”,也是“末名”的意思。如此之外,吴语中还有“着末个”、“阿末名”也可表示“最后一名”。

  “着”在吴语中可作副词,表示“最”之意。如吴语中有“着末脚”(最后)、“着后头”(最后面)、“着东面”(最东面)等词,其中“着”的用法同《醒梦骈言》中的这个“着”。

  吴语方言小说

  (4)心想

  (大男)不住的盘问母亲道:“父亲果系在那里?说与孩儿知道了,孩儿读书也有心思。”(第4回燕山版第80页)

  “读书也有心思”,古籍版的原文是“读书也有心想”。

  此处“心想”是吴语名词,词义同“心思”完全相同,但“心思”是普通话用法,而“心想”则是吴语用法。

  “心想”又常被写成“心相”。这在明清吴语文献中有大量记录,《明清吴语词典》中收有“心想”、“心相”的7个例句,文长不引。

  (5)首把诗

  施孝立哈哈的笑起来道:“却如何做得!道把诗如何要想来求亲!”(第9回,燕山版第184页)

  例句中的“道把诗”无法理解,查古籍版原文是广州试药员招聘“首把诗”,这就通了。

  秀才姚寿之想娶施孝立女儿为妻,可他家里穷,自己只会写诗。而施女在手绢上画《倦绣图》,让人题诗,以便择婿时,他就在媒婆拿来的手绢上题了首诗,托媒婆带去。

  可施父知道姚是个穷秀才,所以就说了上面的话,意思很清楚,“首把

  诗”怎么能作为求亲的依据呢?

  因为他看重的是钱。“×把”,也是吴语中常用的形式,多用在量词和位数词百、千、万等后,表示约数。

  邹先生在文中谈到,山东方言中“把”作词缀后,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情况,但唯独没有发现山东方言中存在‘巴(把)’字用作量词后缀的语例。”

  而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也有“个把”这类说法,但吴语中的形式、数量要多得多,大量的是现代汉语中不会出现的,如“趟把”(一次)、“张把”(一张)、“碗把”(一碗)等,甚至还有“半把”的说法。

  清末小说《九尾龟》第65回中:“今朝勿要住来浪倪搭哉,豪燥点转去,养仔日把再出来吧。”22(今朝不要住在我这里了,快点回去,休息一天两天再出来吧)句中的“日把”就是一天或一两天的意思。

  (6)高墩

  到了青州,珍姑拣块高燥的土,把父母骨殖突如其来停当。(第10回,中华版第134页)

  “高燥”,不知是何义,古籍版中它是“高灯”。

  影印的原书版中屡屡出现有自造的简写字,如把“里”写成“礼”等,这“高灯”其实是“高墩”。

  “高墩”是吴语词,词义为地势较高的地方,高起的地方。如整块田是平的,但其中有高起的地方,也可称其“高墩”。

  “墩”又可写作“敦”,清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弟十五”:“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23

  例句是指找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安葬父母的骨殖。

  (7)搿

  (宋大中)随着滚滚的波流淌去,却撞着了一株枯树,是上水头冲下来的,便用手抓住,昂起头来沤出了些吃下的水,顺水势漂去。(第11回中华版第142页、燕山版第227页)

  例7中的“便用手抓住”,古籍版的原文是“便用手搿住”。

  吴语中的“搿”和普通话的“抓”字,词义是有明显差别的。

  “抓”,可以用一只手,也可用两只手,只要手指“捏”住了物,便可称“抓”。

  而“搿”,表明落水者是用双手“抱”住枯树的。

  从语境看,用“搿”比用“抓”准确得多,这也是方言比普通话更准确之处,好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语,在吴语中几乎都可找到。

  况且,在第3回中作者已用过一个“搿”字了,两者虽事件不同,对象不同,但动作却是相同的。

  (8)一事两合当

  (陈仲文)当下见宋大中言谈温雅,是个旧家子弟,便要留在家里做西席。一来怜他漂泊无依,二来要紧与儿子读书,也是一事两合。

  当下宋大中推辞道……(第11回中华版第142页、燕山版第228页)

  例8断句标点有误,“一事两合。当”,正确的标点应为“一事两合当。”

  由于点校者不熟悉吴语俗语,断句后感到后面读不通,于是在“当”后加了个“下”字。

  其实,“一事两合当”是个典型的吴语俗语,完整的应为“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合当”(“合”读作gè),意思是指做一件事可达到两个目的(既去庙里烧了香,又借此看望了和尚)。

  例8是陈仲文收留落难的宋大中“做西席”,既使“漂泊无依”的他有居住之所,也可让他教自己的儿子读书识字,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两合当”又可写成“两勾当”。

  清吴语小说《何典》第2回:“村中那些大男小女,晓得庙已起好,都成群结队的到来烧香白相,正是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24

  此俗语在我周围五十岁以上的原住民人群中至今常用。

  综上所述,《醒梦骈言》中使用的吴语词,

  一是数量多,每篇都是大量出现,有的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涉及到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俗词俗语以及常用句式等等,称其为吴语小说名符其实。

  二是这些语词反映的地域内容全面,既有反映吴地生活环境,日用事物和农村习俗的,还有反映方言读音的,词汇比官话丰富得多。

  三是作者的吴词语积累丰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熟练。大量词语看似不经意中被使用,但他对词义明确并运用准确,正是这些特殊的、带有明显吴地特征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用词习惯和地域身份。

  此书是一部保存了大量明清吴语词的资料书,也是不可多得的语言重要文献。从现代方言区划来看,其所用方言属北部吴语区(主要是太湖片)。

  这对于一个非吴地人、或不了解吴地习俗、方言的人,如蒲松龄来说,大批量且熟练使用它们是件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能的事。

  邮票 · 蒲松龄

  尽管《醒梦骈言》的素材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但仅仅是借用的它的“壳”和材料而已,说明作者学习了“三言两拍”等书的创作方法(连书名也仿“三言”),而且作者对原有内容作了增添、删除、改动、补充等,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从这个角度讲,白话吴语小说集《醒梦骈言》完全是另一作者的再创作,已与蒲松龄无关,也与《聊斋志异》没有多大关系了。

  况且全书用语,了无山东方言痕迹,用邹先生论文中的话来说,关于《醒梦骈言》使用了“不是少量”的山东方言,“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笔者出生地、生活地几百年中一直属原江苏松江府(1958年才划为上海市),隔壁就是苏州府,两府行用语言均为苏南方言,同属北部吴语区太湖片。

  方言词的产生有个农耕社会的大背景,因此大量的吴词语都与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风俗有关,并在原住民中一代代流传下去。

  传到我们这代人时,农具家生是老的,田里生活是老的,民情风俗是老的,讲的闲话,也是老的。

  再对照一下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字记载,就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苏南地区,至少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除增加了一些跟集体生产、政治运动有关的词语外,大量的生产、生活、习俗用词用语以及虚词等,都保持着吴语的原生态,

  其词义同明清、民国文献记录的完全一样,原因是大背景没有多少改变,加上原住民的流动一直极少,因此该书中的吴语词到现在还是这一区域的常用词、常用语。

  我对书中出现的各类吴语词如此敏感,就是因为这些词语同我的母语完全一致,同我父辈、祖辈的母语完全一致。

  由于历史变迁及方言的复杂性等原因,笔者注意到书中少数吴语词在其他方言中也有的事实,即交叉现象,故在论说时已把书中出现、吴语中现仍常用的“事体”、“真个”、“相帮”、“作准”、“夜饭”、“筛酒”、“鹦哥”、“亲眷”等词语排除在外。尽管如此,书中大量的词语无法排除出吴语范畴的。

  从《醒梦骈言》作者使用语言实际看,他熟悉官话,更熟悉太湖片苏南方言;作者应是苏南地区人,或者是在苏南地区有长期生活经历的人,他的母语是吴语,《醒梦骈言》的语言同“三言二拍”、《型世言》等书使用语言同属一个语系。

  注释:

  21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第77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5年1月第1版。

  22张春帆:《九尾龟》,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4年10月第1版。

  2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803页,中华书局(北京)1984年6月第1版。

  24张南庄:《何典》第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5月第1版。

  文章作者单位:上海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蒲松龄研究》,2010,第3期。转发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苏鑫试药员招聘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