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谷浑道”的得名及其构成
“吐谷浑”原本是人名,他原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的庶长子,由于部落壮大与草原狭小的矛盾,与弟慕容廆发生口角,约于公元283~289年间负气率部西迁,取道阴山,途中滞留20多年,于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2~313年左右)西渡洮河,留居到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大夏河流域一带。约公元329年,吐谷浑之孙子叶延正式建立了以鲜卑贵族为核心、联合羌人豪酋共同执政的地方政权,并用祖父的名字作为国号。从此,人们用“吐谷浑”来称呼这一支慕容鲜卑和他们在西北建立的草原王国。吐谷浑国盛时的疆域,史称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东起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松潘县一带,西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一带,南以昆仑山为界,北至祁连山脉。吐谷浑国共传15代22位君主。先后以今甘肃省临夏市、青海省贵南县、青海省都兰县香日德镇、青海省共和县伏俟城为都,其中香日德镇王城最为重要。至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国亡于吐蕃,成为吐蕃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到宋代以后,内地吐谷浑的活动才基本上不见于史籍。
吐谷浑国盛时疆域宽广,从大范围讲,它北与丝绸之路主要通道河西走廊相连,西与西域诸国接壤。由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横贯或局部穿过吐谷浑王国,且大多情况下由吐谷浑王国经营、掌控,所以近现代学术界将它称为“吐谷浑道”。其实史书中原本将此道称为“河南道”,例如《南齐书》卷59《芮芮虏传》记载:“芮芮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这里的“芮芮”又作蠕蠕,指游牧王国柔然,原居今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及土拉河流域,后移至阴山一带。“益州”指今四川成都。“河南道”即指丝绸之路东段经今青海省境由黄河之南再向东,经益州最终通往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一条通道。唐长孺先生认为:“汉代以来,由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以入西域,是内地和西北边区间的交通要道,但这并非唯一的通路,根据史书记载,我们看到从益州到西域有一条几乎与河西走廊并行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通行历史悠久,张骞在大夏见来自身毒的邛竹杖与蜀布是人所共知的事,以后虽然不那么显赫,但南北朝时对南朝来说却是通向西域的主要道路,它联结了南朝与西域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曾经起颇大的作用。”周伟洲先生认为:“到南北朝时,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北魏统一了北方,与南方汉族所建政权相对峙,在蒙古草原也兴起了一个强盛的政权——柔然 (又称作“蠕蠕”“茹茹”“芮芮”),与北魏相对峙;在青海和河西等地建国的南凉、西秦、北凉等先后为北魏所灭,吐谷浑则兴起于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统治了原有的羌、氐等族。南朝政权欲与西方交往,柔然与南朝联合,共抗北魏,都要经过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
据唐长孺先生研究,公元5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北魏巩固了对河西走廊的统治,漠北的柔然和占据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凉向刘宋等南朝遣使贸易的道路不再从居延南下,横切河西走廊而行,而是改由高昌南下至鄯善(都伊循城,今新疆若羌东米兰),然后向东进入柴达木盆地,走“河南道”入蜀国。对此,史书也有记载,例如《南齐书》载,南齐益州刺史刘悛遣使江景玄到丁零(即指从柔然分出的高车副伏罗部,时据高昌等地,建高车国),“道经鄯善”。可见,江景玄是取道吐谷浑道,经过柴达木盆地到鄯善、高昌的。这一事实证明,公元5世纪40年代后,柔然等到南朝的交通是要经过青海道的。柔然等的使者横穿柴达木盆地后,在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渡过黄河,然后或经河州(治今甘肃省临夏市)、陇西郡(治今甘肃省临洮县)、仇池(今甘肃省和政县)、今陕西汉中前往益州(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也可以直接去南朝首都建康(治今江苏省南京市);或取道今甘肃省岷县、宕昌县、武都区经四川广元前往益州;或沿西倾山(青海省东南部巴颜喀拉山的支脉)北麓东南行,经今甘肃碌曲、四川若尔盖、松潘前往益州。到益州后,顺长江而下前往建康。
这条横贯吐谷浑王国的通道之所以被称为“河南道”,是因为吐谷浑国强盛时其王曾被大夏国及北朝、南朝诸国封为“河南王”。吐谷浑先后有11位王得到过“河南王”的封号,他们分别是慕璝、慕利延、拾寅、度易侯、伏连筹、呵罗真、佛辅、可沓振、夸吕、世伏、伏允。考虑到吐谷浑国王得到的封号除“河南王”外,还有“白兰王”“陇西王”“西平王”等,而受封河南王的小国还有西秦等,故本书认为还是将此横贯吐谷浑王国且主要由吐谷浑王国经营、掌控的通道称为“吐谷浑道”为好。“吐谷浑道”是对“羌中道”的继承,二者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民族兴亡变迁而发生变化以后的不同叫法,当然后者的具体内容又有新的拓展和变化。
吐谷浑道并非是一夜之间就发展起来的,“依据现有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该道是在许多相当古老的区域交通通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磨合和摸索而最后形成的。概括起来说,丝绸之路河南道形成之前,原吐谷浑故国境内至少有四条区域间的交通通路:其一,湟水正南通往白龙江上游流域的古代通道;其二,湟水正北通往河西走廊张掖的古代通道;其三,湟水西南通往黄河河源的古代通道;其四,湟水西向通往西域的古代通路”。吐谷浑道是在利用原来的羌中道、羌氐道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羌氐道是由古代的羌人和氐人在向西南地区迁徙的时候开辟出来的,是沟通雍、梁二州的古道,所以又被叫作雍梁道。三国鼎立时,著名的蜀国大将姜维就曾几次率兵从羌氐道北上和魏国争夺凉州地区。羌氐道虽然开通得很早,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直到公元445年吐谷浑国王慕利延征西域后才被充分利用而兴盛起来,并以“吐谷浑道”而著称。在此前后,“吐谷浑所据之青海地区事实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吐谷浑道“联系着中国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交往,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
丝绸之路“吐谷浑道”不但联通西域与南朝,而且联通西域与北朝的都城。为了表述方便,本书中的“吐谷浑道”以吐谷浑国兴盛时期的都城(在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另有公元535年在青海湖西15里,今共和县境内铁卜加所筑伏俟城)为重点加以记述,认为它总体上由向东南、向西、向东北3个区段构成。向东南区段起自吐谷浑城,又由中、北、南三条支线构成,三条支线分别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三个渡口渡黄河,然后各自有三条以上可供选择的路线前往益州,其间免不了使用岷江支道(沿线所经主要路过岷江流域)或白龙江支道(沿线所经主要路过白龙江流域)等。到益州后,顺长江而下前往建康。向西区段起自吐谷浑城,又由南支线、西南支线、西北支线构成;向东北区段起自吐谷浑城,又由东北支线、东支线构成。可见,此时青海向东南、向西、向西南、向北、向东、向东北,都有畅通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青海道处于鼎盛时期。
“吐谷浑道”的要冲处密布吐谷浑先后设置的大戍或所建的小城、都城,如洪和城(今甘肃省临潭县附近)、莫贺川城(在今青海省贵南县)、清水川戍(约在今青海省兴海县大河坝河下游,一说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赤水戍(约今青海省兴海县桑当乡夏塘古城)、浇河戍(在今青海省贵德县河西乡黑古城)、吐屈真川戍(约在今青海湖西乌兰县茶卡滩一带,一说在布哈河下游)、曼头城(约在今青海省兴海县河卡乡幸福村一带,一说是兴海县河卡乡宁曲村的切吉古城)、树敦城(今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上塔买古城,一说曲沟乡菊花城)、贺真城(今青海省共和县切吉乡伏俟城南30里石头城)、吐谷浑王城(在今青海省都兰县香日德镇)、伏俟城(今青海省共和县铁卜加古城)等(详后)。
二、“吐谷浑道”的具体线路
(一)向东南区段的主线——慕贺线(贵南线)
从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东行,经今乌兰县茶卡镇,过切吉旷原,到吐谷浑曼头城(约在今青海省兴海县河卡乡幸福古城,一说是河卡乡切吉古城);或从伏俟城出发,经共和县恰卜恰镇到曼头城。然后东行从羊曲(又称尕毛羊曲、尕马羊曲)东渡黄河(从公元444年魏晋王伏罗间道袭击吐谷浑至大母桥的路线推断,大母桥当在尕毛羊曲一带,它是吐谷浑在黄河上造的第二座桥,有古城遗迹),到达吐谷浑早期的总部(都城)沙州慕贺川,即今贵南县茫拉川(今贵南县穆格塘一带)。由慕贺川东行,经今青海省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然后或经今甘肃省岷县、宕昌县、武都区经四川广元前往益州(成都);或经今甘肃碌曲、四川若尔盖、松潘前往益州;或经陇西郡(治今甘肃省临洮县)、仇池(今甘肃省和政县)、今陕西汉中前往益州。此线沿途多为草原,地势相对宽阔平坦,且全程在吐谷浑国的控制之下,行走相对方便,因而使用频率最高,是“吐谷浑道”的主线。此线可以称为慕贺线或贵南线。
“吐谷浑道”示意图
(二)向东南区段的北支线——浇河线(贵德线)
从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或伏俟城出发东行,途经今共和县切吉草原或共和县恰卜恰镇,然后从龙羊峡过黄河,抵吐谷浑一度所据有的浇河(今贵德县河西乡黑古城)、周屯(今贵德县东沟乡),东行经今同仁县兰采乡、保安镇、瓜什则乡,经今甘肃省夏河县甘家滩,至今甘肃省临夏市,然后或经陇西郡(治今甘肃省临洮县)、仇池(今甘肃省和政县)、今陕西汉中前往益州;或经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府合作,再经洪和(今甘肃省临潭县)、岷县、宕昌县、武都区经四川广元前往益州(成都);或经今甘肃碌曲县、四川若尔盖、松潘前往益州。此线沿途既有宽阔平衍的草原,也有山峦关隘,尤其是今贵德至甘肃夏河段山地较多。这一段后来是明代的驿传线路。吐谷浑国控制浇河郡时期,此段使用频率较高,后来失去对浇河郡的控制,尤其北周以后使用频率降低。此线可以称为浇河线或贵德线。
(三)向东南区段的南支线——赤水线(同德线)
从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出发,东南行,越扎梭拉山口,经今兴海县大河坝河流域,经过吐谷浑的赤水戍(约今兴海县桑当乡夏塘古城),在今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兴海县曲什安河入黄河口稍北)一带过黄河,循阿尼玛卿山北麓东南行,过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泽库县,今甘肃省碌曲县,然后或经四川若尔盖、松潘,前往益州,或经今甘肃岷县、宕昌县、武都区经四川广元前往益州(成都)。此线沿途草原高山相间,但全程在吐谷浑国的控制之下,行走也较方便。此线可称为赤水线或同德线。
上述三条支线互相平行,但又不是互不相连的,恰好相反,根据需要串行的情况较为多见。
(四)向西区段主线的基本走向
“吐谷浑道”向西区段起自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或伏俟城,向西跨越柴达木盆地,经都兰县巴隆、格尔木后,基本上沿祁漫塔格山北麓西北行,过乌图美仁、甘森、尕斯、茫崖,西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于阗。与今天经格尔木去茫崖的公路走向一致。这条路线就是北魏征吐谷浑时慕利延退却的路线。据史料记载,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在魏军攻击下,吐谷浑主慕利延从曼头城(约在今青海兴海县河卡乡幸福古城,一说是河卡乡切吉古城)“驱其部落西渡流沙”,“遂西入于阗”。所行即由青海湖南切吉草原往西经今都兰、格尔木,西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鄯善、且末,到达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的。那时,许多求经讲法的僧人也大多从此道出入西域。此线沿途多为荒漠戈壁,间有小块草原,地势宽阔平坦,且全程在吐谷浑国的控制之下,行走相对方便,因而使用频率较高,是“吐谷浑道”向西区段的主线。但有时用水不太方便,间或需要提前预备饮用水。
大连临床试验(五)向西区段支线的走向
1.柴达木南支线。从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或伏俟城出发南行,经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一带,与中原经青海前往西藏自治区,并经西藏自治区前往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国际通道“唐蕃古道”衔接。此线沿途草原少,高山峻岭多,海拔高,比较难行。
2.柴达木西南支线。由伏俟城经今都兰县香日德镇,过格尔木,再向西南行,经布伦台,然后溯今楚拉克阿拉干河谷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线沿途草原少,荒漠戈壁和高山峻岭多,比较难行,行人很少。
3.柴达木西北支线。如从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西行,约在诺木洪一带转向北行,经今大柴旦、马海到甘肃阳关(也可去敦煌),与河西走廊道衔接;如从伏俟城西行,则经今德令哈、大柴旦、马海去甘肃阳关、玉门关或敦煌。此线沿途多为荒漠戈壁,间有小块草原、部分山地,总体上地势宽阔平坦,全程也在吐谷浑国的控制之下,行走相对方便,使用频率较高。
(六)向东北区段支线的走向
1.东北支线。从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或伏俟城东北行,经大斗拔谷(今青海、甘肃交界之扁都沟)过祁连山,到今甘肃张掖,与河西走廊道相接,或去西域,或东行经凉州去北朝都城——洛阳、长安、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等。此线沿途多为高山峡谷,间有小块草原。
2.东支线。从今都兰县香日德镇吐谷浑城或伏俟城经青海湖南岸或北岸去西宁,再由西宁或东南行经河州(治今甘肃省临夏市)、陇西郡(治今甘肃省临洮县)、仇池(今甘肃省和政县)、今陕西汉中前往益州(治今四川省成都市),到益州后,顺长江而下前往南朝都城建康(治今江苏省南京市);或取道今甘肃兰州、天水去北朝都城——长安、洛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等。此线沿途虽然多为高山峡谷,但城镇较多,人烟稠密,有时有驿传可资利用。
以上只是大致而言,实际上可走的线路非常多,线路之间相互连通、互相交错的现象很普遍。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苏鑫试药员招聘看到的,谢谢!
|